2011年12月24日星期六

中国需要新思想家、大思想家

中国需要新思想家、大思想家
 
    --顾晓军主义:改变中国·之一千一百七十八
 
 
  网友普布利乌斯新共和,在微博转发《顾晓军新作【“三个代表”,是扯蛋、是坑蒙拐骗!】有感》时(8月27日 19:39)道:“我们需要这样有担当的思想者”。而我把她的话广义为:中国需要新思想家、大思想家。
 
  中国有过“仰望星空”,但,那是过去,是2000多年前。中国的“民贵”思想,早于西方的民主思想;可惜,她被千百年来的封建帝制与思想文化所扼杀,而只剩下一堆糟粕。
 
  孔子,儒学创始人,思想家。其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论语》等,无不是反自由、反智慧的结晶,他被历代帝王所推崇,被尊为“万世师表”、“至圣”、“文宣帝”、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等,而成了中国封建思想、文化、教育的总代表。
 
  商鞅,不能说他不是思想家。他的《商君书》,充满了治国思想与方略。但,他是教帝王以流氓手段对付老百姓,即使深得《商君书》真谛的“维稳”们,也不敢正面宣扬商鞅,便是最好的例证。
 
  孙中山,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民主革命之先躯。其倡导三民主义,为民国与国民党创始人,开“起共和而终帝制”之先。
 
  蒋介石,政治家、思想家、中央集权主义者。只是因为他的行动大于思想、失败又大于成功……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他也是一思想家。幸而,他的儿子蒋经国,审时度势,使台湾走上了民主之路,而这也多少改变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。
 
  陈独秀,新文化运动发起人、一代思想、文化启蒙者。待其发现误入共产主义歧途,已为时晚矣。其是造成中国远离普世价值、同族大杀伐、战死几百万、饿死几千万、迄今强拆、自焚、截访、被精神病、被关黑监狱……的始作俑者、中华民族的罪人,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以警示后人。
 
  鲁迅,不是思想家,他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。其“改造国民劣根性”,是剽窃梁启超的;但,这是他的主要思想,也被后人认可。而“改造国民劣根性”,是反民主的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,也确实为毛泽东与中共的“改造思想”、“再教育”、“要斗私批修”等反智慧的思想方法提供了的思想的支点。
 
  毛泽东,政治家、谋略家、思想家。海外有人不承认毛泽东是思想家,这是偏执。毛泽东的思想,主要是方法论。49年之前,他以谋略与总结经验、再通过中共组织推广的办法,打败了力量远比他强大的蒋介石。但,毛泽东的思想里,随处可见封建痕迹;他的思想,是以反封建行封建之实、与马克思主义皮毛的杂烩。因而49年之后,他实际上就是一现代帝王。他的思想里,很多都是愚民、反智慧、反逻辑、反普世价值。毛泽东时代,是等级下的伪公平,是改革开后丧失价值标准的总祸根。
 
  邓小平。在中国,邓小平的思想,被称作“邓小平理论”。其实邓小平的那些动西,根本谈不上理论。但他的那些东西,却是思想、零碎的思想。邓小平,就是以他的零碎的思想,加谋略、加权力,改变了中国。邓小平,部分制止了中国、以整体向非普世价值方向的远行与滑行。中国历史,会记下他的功绩。但,同样会记下他的反民主的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”与人人皆知的、迄今仍令国人无法释怀的史实。去年,我的公开“批判邓小平思想”,被打压、封杀了。其实,在大陆,不公开批判邓小平的思想,中国就无法回到普世价值的轨道上,也不会有公正、自由、民主、人权、法制……
 
  刘晓波,在中国没有过权力,且迄今仍身陷囹圄。但,谁也不能否认他影响过中国,尤其是“08宪章”的政治影响。因此,他与世隔绝了,没法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作正确判断,也不知道中国的政治走向,更不可能给中国民主与民主派以指导性建议。当然,这是中共蓄意将他淘汰。但,事实上,他也确实已被出局了;人们对这个名字,只是怀念,而不具有更现实的思想意义。而从本质上讲,“08宪章”也没有能突破“谏言”、“忠臣上书”的路子。可以说:“08宪章”,是数年前国人追求民主的一个高峰。但,与今日现实、与今日民众对民主的认识,已相去甚远了。
 
  艾未未。我发表《说说中国民主派的几大派别》之初,有人以刘晓波、艾未未反诘。其实我是以思想分派,而不是以中共推崇或反制所造成的名气分。于刘晓波,都不知其思想现状,他实际上就被出局。于艾未未,他的思想主要以艺术形式表现。艺术,是用形象思维表达;而思想,则以思辩、逻辑思维表达。可以说:现在的艾未未,还没有达到用文字、逻辑地、系列地表达思想与思辩的境界。
 
  综上可见:现今的中国,没有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思想家。
 
  中国需要新思想家、大思想家。需要具有反封建、反专制、反集权、反权贵……去精英主义、平民的,具有公正、自由、民主、人权、法制……的思想与情怀的,走在世界民主思想潮流的前端的新思想家、大思想家。
 
  而新、大思想家的出现,需他们光明磊落、表现出自己的思想能力,也需我们大家的认同与支持!
 
 
  (欢迎发表、转载、引用本文与观点)
 
              顾晓军 2011-8-28 于南京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