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

中国民主进程思考•之一

中国民主进程思考•之一
 
     --论两会代表、委员的选拔模式
 
 
  过去
  ……
  在过去,两会的代表、委员,是按条条与块块来选拔的。
  所谓条条,是各行各业、各个领域……乃至各民族;所谓块块,则是按省、市、自治区……乃至地、县、乡等等。
  ……
  这样选拔有没道理呢?过去是有道理的。因社会层次较为单一,简单分:干部、群众。
  从利益角度上讲呢?也没有太大的冲突。因,那时相当于“均富社会”。这里的“均富社会”,是指当时人们之间的贫富差异,而非真的富裕。
 
  现在
  ……
  如今,我们的两会代表、委员是如何选拔的呢?我作家顾晓军认为:基本上沿用了过去的选拔模式。
  而这,正是今天产生社会不公的根源之一。试论之。
  ……
  我们的两会,有没有农民代表、委员呢?是有的。我们经常听到某种粮大户、某养猪大户、某养鸡大户、某养鱼大户……等等。
  然而,我们忽略了:种粮大户,只是广义上的农民;实际上,已是“地主”。养猪、养鸡……等,亦然。
  这些“地主”们,该不该有自己的代表、委员呢?应该有。
  然,若农民代表、委员们,都是些“地主”;那么,谁来代表普通农民的利益呢?
  ……
  再,我们的两会,有没有下岗工人代表、委员呢?是有的。我们经常听到某下岗女工、自谋职业,成了某家政公司老总或某餐饮公司老总……等等。
  然而,我们也忽略了:这样的老总,只是原来意义上的下岗工人;而实际上,已经是老板了。
  同理,这些老板们也该有自己的代表、委员;但,谁来代表那些下岗后、没有找到机遇、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穷苦工人呢?
  ……
  问题在哪里?在两会代表、委员的选拔模式。
  过去,按条条与块块选拔,是选拔模式的表层;实质上,用的是选拔“英模”的模式。
  在过去的“均富社会”里,得到的相差无几,选拔两会代表、委员用“英模”模式,无疑是合理的;因,这也是一种精神奖励。
  ……
  然而,时过境迁,在我们社会转型、回归市场经济后,再基本沿用“英模”模式来选拔两会的代表、委员,就是一种错误。
  开两会干什么?当然是坐下来议一议:新一年,中国怎么发展、大家怎么干?
  但,社会已经转型,人们富裕程度也不同了;实际上,两会也是一年一度的利益之争。不同的代表、委员,代表着不同的阶层、人群,到两会上来说话、表诉、提要求。
  ……
  “英模”模式,只是突出了农民、下岗工人……中的优秀分子。
  实际上,却剥夺了农民、下岗工人……这些最普通老百姓的真正能代表他们自己利益的代表、委员。
  这些最普通的老百姓,实际上就失去了自己的利益的代言人;无形中,他们就被剥夺了一年一度的诉苦、提要求、争一争利益的话语权。
 
  未来
  ……
  以上,本文是就目前两会的体制而言。
  在此,作家顾晓军,将发现与思考,通过网络呈递两会。
  ……
  当然,我们可以、也有理由批评:西方现有的民主,未必是人类社会最佳的民主形式。
  但,若我们拿不出更好的民主形式;那,批评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。
  ……
  从计划经济转轨、回归市场经济,伴随转型,中国经济产生了质的腾飞;这样的巨变,实际上是有内在思想动力的。
  身处这一时代的我们,应有足够的智慧提炼与总结出来;同样,也应该能拿出中国式的民主新模式。
  ……
  但,历史留给我们实验的时间并不多;十年、二十年,必须有所突破!
  若做不到,我们将亏对子孙,也亏对这个世界。
 
                 顾晓军 2009-3-12
 
 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