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5日星期二

风月小说与钱云会及乞童之异同

风月小说与钱云会及乞童之异同
 
    --顾晓军主义:改变中国•之九百三十
 
 
  老侯 评论:2011-02-08 17:20 我到认为,老顾谈风花雪月,一流水准。谈其它网络同仁,透着镇江香醋味,乍闻乍酸溜。
 
  谢谢老侯对我小说作出的“一流水准”的鉴定。然,把我的作品归为“风花雪月”类,或曰风月小说,是否妥当?
  如果是风月小说,那么我的作品就不会被大陆列入“严禁出版”的行列;再加上是“一流水准”,岂不是要畅销、风靡?那郭敬明、韩寒、琼瑶,不都属于“风花雪月”吗?
  其实我的小说,是当代中国社会人物的群雕,尤其是底层小人物;政治文化背景浓厚,也不乏“内幕”、“秘闻”,假如你会拼凑不经意传递的信息……我与师东兵们做法的不同:一种是“我知道”,另一种则是“我不知道”。
 
  至于是否“透着镇江香醋味”,则属各有所见。
  恰巧,昨日看到篇做过大陆卧底的人、自己写的文章,我转发的标题,是《民主人士与党合作不是猜疑是现实》。
  文章告诉我们:“国际政治看家们的疑虑”,不是多余的。所谓异议人士充当特务与线人,“不但存在,而且面非常广”。一些在大陆活动空间特别大的间谍,“通常指责别人忌妒、造谣中伤”,以自辩,从而对付各种质疑。卧底,也是分不同层次的,有的被“谈话”后,“选择合作或有条件合作”,这些“妥协的详细情况则是不能向外透露分毫的秘密”。文章,还告诉我们:“某某人被判十余年就一定不是线人,也可能是错误判断”。
  文章的最后,用崔卫平的埋怨,“上面就象变形金刚……让我们这些底下办事的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”,呼吁大家对待那些已合作的线人,“需要多一些谅解和宽容”。我转发的导语是――宽容个屁!合作就是特务。请对号入座。
 
  恰巧,近日我对杨恒均的身份,也提出了质疑。有人在文章后跟贴:“关注乞讨儿童,关注被拐卖儿童(附“血迹”)又比你早了。”
  其实,我根本不屑于“关注乞讨儿童”。为啥?我以为:“关注乞讨儿童”是转移钱云会事件的视线。不信,你可以搜索,看看是哪类人在“关注乞讨儿童”,又是哪类人抓住钱云会事件不放。顾友红尘,也很早就在我博客跟贴,发表了与我相同的看法。此外,境外有一网站,亦持以上相同的观点。但,贴子我没看,为啥不看呢?打开,见是从大陆论坛转去的。这,只说明:编者有眼光,而不等于作者有水平。所以我就不浪费时间了。
  那么,钱云会事件与“乞讨儿童”究竟有什么异同呢?钱云会事件的背后,是土地财政、是截访、是高压维稳、是草菅人命、是权力的猖狂……而“乞讨儿童”,则是民间、属于民间的非法与胡作非为。以“乞讨儿童”对冲钱云会事件,从而达到转移视线之目的,不能不说是一高招――正腐站在正义一方,为民作主。
 
  大家该明白了吧?我老顾,只帮老百姓,不帮正腐。乞童事件,正腐应该管,但我不帮。致使乞讨儿童、拐卖儿童成风,是正腐的罪过。
  钱云会事件的背景,除了以上说的,还有一更加深层的问题,是权贵资本集团之间的斗争。于此,你可从新华网的《钱云会案背后有网络推手造谣传谣》一文,一天就拿下(石三生之观察,见其博);可从央视、人民日报、中青、南都……等的反复与异同中,发现利用媒体之斗争的激烈。
  拿邓玉娇事件,与钱云会事件相比较,可以说:邓玉娇事件,上面能罩得住;而钱云会事件,则罩不住了。
  请体味之。
 
  既已罩不住了,哪有再帮他们之理呢?
  我写并图示《钱云会事件――中国社会调查报告》,是阶段性总结、自然表述。写《钱云会事件,我也很想与党穿一条裤子》,则是以“中国网络民评官百人评议团”,与“车祸派”作对比;并,提醒社会:注意!钱云会事件,有人想收网。
  假想一下:如果钱云会事件,拖到“两会”期间,那将会是怎样?应该,是权贵资本集团之间,在会前会后、会上会下的见高低。是不?
  我们老百姓和民间民主派人士,不是要帮谁或看谁笑话,而是要真相、正义、公正,还事件之本来面目。
  是不?
 
  世界是复杂的,政治更是复杂的。而今天的中国政治,则更是复杂而又复杂。没有一定的头脑,简单判断,就立即站队,只能是一种愚蠢。
  回过来,与侯先生说:其实,大陆的斗争,远比我以上的分析复杂的多得多,也比外界想象的严酷的多得多。有些能说,有些则不能说破。这就是我说的“与师东兵们的不同”,评论与记实是同一个道理。
  大陆人,战斗在第一线;党,每天都在为我们作“陪练”。说句实在话,大陆高手的文章,有时、有的需要悟。不信,你可纵观海外华坛的政论时评高手,很大一部分,都是从大陆出去的。
  希望,没有伤害到你。侯姓中,亦不乏高手,风靡一时的侯德健,即是。
 
  政见政论,有视角迥异与高低之分。
  其实风月小说亦同,所以才有的可步入世界名著的殿堂,而有的不过是供人消遣一番罢了。
  再谢你的跟贴!谨此。
 
 
  (欢迎发表、转载、引用本文与观点)
 
              顾晓军 2011-2-10 于南京
 
 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